科技处
团队与人才
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团队与人才>>团队>>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团队
作者: 日期:2011-11-07 点击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

姚书志,男,汉族,1962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79198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1986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第二学位)。现任陕西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陕西省社科联委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思想教育研究》等CSSCI源刊、核心报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研究成果获西安市科学技术二等奖、陕西省教工委二等奖等奖励10余项。主持完成陕西省教学改革项目6项,教学研究成果分获2003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008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团队研究内容与方向

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下的“纯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致力于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学固有的平面层次框架,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建构为宏观微观两个层次的新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变革。

研究致力于把传播学及其它相关的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等理论相沟通的研究方法。然后,用二级传播模型沟通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与微观方面,并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传播手段划分了宏观与微观层面,突破传统学术领域,进一步界定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微观领域,重新构建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最后,在宏观微观的框架下确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体系范畴。

2)政治经济学研究

本方向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的政治经济学,探索政治经济学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进行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理论内容与理论实践中国化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包括劳动价值论、均衡价格论等诸多内容,研究方向继承政治经济学原有的理论体系,结合中国实践,增加具有中国特色的鲜活内容。同时,政治经济学有着独特的研究方法群,借助这些工具与方法,来研究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既坚持和继承传统政治经济学,又借鉴西方经济学,适应中国的国情,“世情为鉴、国情为据”,创新与发展政治经济学整个学科体系。政治经济学的整个学科体系,应既包括作为学科基础的政治经济学,也包括以前者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学科群。中国化的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经济学,是发展的经济学,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也须随中国经济实践发展不断充实与完善,在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方面继续突破与创新。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广大农村具体的中国化实践应用。

首先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问题,在对制约农民培育的原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和措施。其次是农村科技如何支撑现代农业体系的问题。我国传统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线断、网破、人散”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探讨科技法规与政策、科技投入、科技组织、科技产品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建构具有运行体制和激励机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公益性科技支撑体系。最后是农民工补偿教育问题。目前我国有1.3亿农民工转移进城,到2020年,预计将有2亿至3亿农村人口进城,这些农民工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这个背景下,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对农民工实施补偿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现实意义。因此,补偿教育的机制、体制及对策研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团队成员介绍

1)孙红梅 教授

孙红梅,女,1967年生,教授,博士,1984.09--1988.06  西南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8.09--1991.03  西南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会计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2004.09--2007.06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19913月至今,在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4年获批教授职称。从事经济管理学相关学科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软科学项目一项,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22项,主持完成地方和企业委托项目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60多篇,CSSCI源刊6篇,EI收录2篇。

2)李长真 教授

李长真,男,19619月生,汉族,河南平顶山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理论和科技政策及文化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理论版、《社会主义研究》、《科技管理研究》、《中国国情国力》、《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理论导刊》等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大学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研究》,主编、参编教材3部。近几年,主持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等项目10余项。2010年获得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1年获得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奖二等奖。

3)上官鸣 副教授

上官鸣,男,1968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经济学专业,200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在铁道部基建管理干部学院会计教研室任教,20007月至今在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任教。主要从事经济学、财务管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省部科研项目7项,在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4)贾钢涛 副教授

贾钢涛副教授,湖北襄樊人,法学硕士,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会员。2005年任教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晋升讲师,2009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10年遴选为校学术骨干培育人选。主持和参与10余项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软科学(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会主义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西安市科学技术二等奖、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奖等多项奖励。

5)鲁杰 副教授

鲁杰,男,1975年生,副教授,在读博士。1997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金融专业;2004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9在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获陕西科技大学思政部讲师,2011年获陕西科技大学思政部副教授,2011年遴选为校学术骨干培育人选。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方向的科研工作。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其它各类项目6项,参与完成省厅级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源期刊7篇。

 6)贺宝成 讲师

贺宝成,男,1979年生,讲师,博士生。2002毕业于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获管理学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910月西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56月来到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获陕西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1项,管理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项;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主持在研省级课题1项,参与并完成“西安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等横向课题2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2篇。

 

7)阮云志 讲师

阮云志,男,1975年生,汉族,安徽无为人,讲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1995年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2004年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毕业,2008年始西安交通大学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教材三部,主持厅局级和校级项目7项、横向项目1项,参加各级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和厅局级奖各1项、校级奖4项。

8)宁宏茹 讲师

宁宏茹,女,1976年生,硕士。1998年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获硕士学位。19982001年工作于西安金诺软件有限责任公司,20022003年工作于西安三元企业集团,2006年在陕西科技大学任教,取得讲师职称。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横向项目1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项,参与省厅级项目9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其中CPCI-SSH检索2篇。

9)武端利 讲师

武端利,男,1979年生,讲师,硕士。2005年西北大学社科系毕业,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近年来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2009年参与省级金版工程、陕西省“五个一”工程一等奖《话说陕西——民国卷》的主要编写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核心论文四篇,主持省级项目一项,校级项目两项,参与厅局级以上项目近十项。 

 

团队取得的成绩

本团队具有良好的研究保障的制度基础,具有拓展性和开放性,建构以科研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教师为核心,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研究的具体化内容,拓展为既相互联系、互相支撑,又各有特色的三个方向的卫星团队,即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卫星团队。团队实行以团队成员为主,同时根据具体项目研究的需要,不定期地吸收研究能力强,学术有一定造诣的科研人员进入,激活团队研究氛围,形成良性科研机制,使得团队人员结构合理,学术成果突出。目前,团队建设两年,一位团队成员取得教授职称,两位成员获得副教授职称;已到位科研经费200余万,获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获得省厅级各项奖励10余项;在EIISTPCSSCI、中文核心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的申报成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闭